自1788年英国人库克船长到达澳洲大陆起,澳大利亚便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31年澳宣布独立,但仍是英联邦的一员。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澳国的共和运动逐渐高涨。尤其是经近几年民间的广泛讨论和各派政治势力的反复较量,今年11月6日,澳将就维持君主立宪的现制度还是改制共和举行全民公决,这是一场决定澳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澳民众对此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选举。
10月20日,每个澳公民都已得到一张选票,并将在投票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你是否赞成修改宪法,使澳联邦成为共和国,英女王及总督由一位经联邦议会三分之二多数议员通过的总统代替。”“你是否赞成修改宪法,在宪法中增加一个序言。”然而,就这两个选票上寥寥数言的问题,澳各派政治力量已进行了长期、激烈的角逐。
澳大利亚的现行政制是这样运作的:澳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英女王,名衔是澳洲女王,宪法授于女王的权力,由总督执行。总督的职责是礼仪和形式上的,总督按照联邦政府的意见行使权力,英女王严格遵照政府总理的提议指派或撤换总督,现今的总督是澳洲人。
1998年2月澳举行的宪政会议,是澳共和运动的一个里程碑,参加会议的152名代表经过激烈争论,最终以“未过半数的多数”达成妥协,原则上支持澳转制为共和国,并将提案交付全民公决。霍华德政府按照宪政会议的决议,草拟了一份公民投票的提问“你是否赞同修改宪法,使澳大利亚成为一个总统由联邦议会三分之二多数议员选出的共和国。”
这一提问草案一出台,立即受到共和派的批评和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提问是本末倒置的,只提选举方式和过程,没有鲜明地触及改制共和的主要目标。澳共和运动主席特恩布尔指出,这种提法带有保皇倾向,没有直接点明废除女王。他们提出改提问为,“是否赞同澳大利亚联邦成为一个由澳大利亚人取代女王担任国家元首的共和国。”
不讳言支持现行君主立宪制的霍华德总理则坚持称,共和派的提问没有提及总统由议会选举的模式,是不准确的。政府的提问真实反映了宪政会议的决议,如没大的缺陷,不应改动。
除了共和派与保皇派的较量,在共和派内部还有主流派与激进派的争论。以内阁劳资关系和中小企业部长里斯为代表的共和激进派认为,新共和国总统应由人民直接选举,如果由议会的议员们来选举,实际是换汤不换药,还是由政治家来决定国家的命运。他们扬言,如果是这一模式的共和,他们宁愿不要。
从民意测验来看,如果政府的提问付诸全民公决,共和支持率仅31%,反对是55%。如果是共和派的提问,支持率将上升到57%,反对是33%。为了使全民公决不至于流产,联盟党与两个主要反对党工党和民主党在议会经过反复争论,终于达成妥协,既提及“女王和总督由总统取代”,也包括了“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共和激进派的“人民直接选举总统”没有被采纳。
如果澳公民多数支持改制共和,其模式将是国家元首由总统取代女王和总督。总统的职责是形式上和礼仪性的,遵照联邦政府总理的意见行使权力。总统委任程序如下:由一个32人组成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委员会向总理提出候选人,总理在征得反对党领袖的同意后向国会提名,经国会三分之二多数议员批准。如果经全民公决通过,澳共和国将在2001年1月1日成立,但“澳大利亚联邦”名称保留。
眼下共和派与君主立宪派,都在大张旗鼓展开宣传活动,争取选民。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是没有序言的。在1998年的宪政会议上,代表们经过辩论后认为,既然要改制,在宪法中新添一个序言是必不可少的,并就序言应涵盖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磋商。
理所当然,这个序言应由政府来完成。对于总理霍华德来说,既然共和是大势所趋,在他任内改制也是件青史留名的美事,于是他亲自捉刀,起草序言。但三易其稿,并经联盟党内征求意见,仍不满意。于是他邀请澳著名诗人莱斯·墨里加盟,利用诗人的渊博知识和丰富想象力,写出一个“既内容丰富又文字优美”的序言。至第七稿,霍华德认为已是得意之作,在议会郑重其事地推了出来。但事与愿违,序言草案一出台,便招致有关方面的激烈反对和批评,原本全民公决仅共和改制一个问题,现在又不得不加上宪法序言问题。
冲突最主要的焦点之一是关于土著人地位的问题。写澳宪法序言,不能不提到澳的历史和土著人。序言草案中是这样表述的:早在远古时代,澳洲大陆上就居住着土著人和托里斯海峡岛民,他们创造了悠久的文化并延续至今。在白澳主义盛行时代,澳白种人一直否认土著人是澳大陆的原住民,并对土著人及其文化采取过灭绝政策。长期以来,土著人为争取澳大陆原住民的地位和地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92年,澳最高法院裁定,土著人早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已长期在澳大陆生息繁衍。1996年通过的“土著地权法”,又肯定了土著人享有一定范围的土地权。这次宪法序言不但没有进一步阐明土著人的地位,反而从原先的立场上倒退了,不能不激起土著人的愤怒。工党和民主党也认为,承认土著人地位的问题必须写进宪法序言。
僵持了近三个月后,在工党和民主党发出最后通牒的情况下,霍华德总理作出了重大让步,承认土著人和托里斯海峡岛民是澳大陆的最早期居民。民主党也作出了妥协,使宪法序言草案于8月12日在参院以42票对26票获得通过,避免了全民公决推迟三个月或夭折的危险。
但民众对于共152字的序言草案仍有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已明确说明了澳政府的制度,反映了澳人民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反对者则说,序言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没法对宪法和其他法律作出解释。尤其是人民对序言的内容没有发言权,是政治家们一手炮制的。
澳大利亚的执政党和反对党以往对澳的重大政治问题均两党对垒,阵线分明,但这次双方的营垒都比较模糊。
工党一直是高举共和大旗的,但其内部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党员是君主立宪派或共和激进派。特别是激进派对此次全民公决的成败构成了威胁,他们一直主张直选总统,反对由议会来作决定,扬言如不达目的,将与君主立宪派联手扼杀共和。工党领袖一再对他们进行安抚,许诺先实现共和,等工党上了台,再进行第二次投票,决定人民直选总统。
联盟党内也同样各唱各的调,党魁霍华德控制不住自己的自由党,只好让党员“凭自己的良心投票”。该党第二把手卡斯特洛在宪政会议两派对垒的关键时刻表态支持共和,并亲自撰文阐述摒弃保皇观念更为人民所欢迎。霍华德总理本人也很矛盾,他骨子里是个十足的保皇派,但他也看清了共和已是民心所向,不愿成为“绊脚石”。
10月23日至24日,共和派与保皇派经过两个月的唇枪舌战后,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在首都举行了审议会议。此次会议被称为“抽样代表会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共和与保皇两派精锐及澳其他各政党、各阶层的代表均出席了会议。会议上出现三个新的动向令人注目:一是36个联盟党议员集体重申支持共和的决心;二是工党采取新的宣传策略,强调若这次共和运动失败,至少再等10年才会有第二次全民公决。此举在澳青年中产生了效果,澳青年协会代表数十万新获选举权的年轻人发表声明,澳决不能错过这次共和的历史时机。三是保皇营垒倒戈者众。铁杆保皇派罗布不仅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表示赞同共和,还到处游说保皇派改变立场。结果,审议会民意测验揭晓:参加投票的共347人,赞成改制共和的从6周前的53%猛增至73%,上升20%。鼓吹保皇的则从40%下降到27%。
现在离选举还有10多天,澳大利亚能否改制共和,人们将拭目以待。